自从中学毕业就出国念书,所以几乎有十年的时间没有接触马来文。一直到后来回到马来工作,才重新开始接触马来文,也因此发现自己的国语能力实在上不了台面。
当发现自己回来以后尝试用马来语和同事交谈时常词不达意,写公函也落入词穷外加老是误用 imbuhan 的困境时,不禁问自己:是怎么搞的,我的马来文原来这么烂?明明从小学就开始接触这个语言,难道就如此难以掌握?
回想起来,小学的时候我觉马来文没有特别难(真的要感谢当年的补习老师),甚至我在考UPSR的考的是国小,而非华小的版本。但是到了中学,一切就变了。在中学念书的时候,可以说逐渐失去了学习马来文的乐趣。
从华小进入国中,马来语文从一门科目变成了学校主要的沟通语言,作为一个马来语并非母语(思考语言)的学生而言,所有的科目也因为用国语授课而变得更加吃力。此外,大环境的种族政治阴魂也偶尔会在出现校园中,连带使得马来文受连累成为不受非马来学生欢迎的对象。更雪上加霜的是,升学主义的教育环境,以高分通过考试为目标,作为必考科的国文(马来文)变成了升学的门票兼障碍。
由于马来文科的成绩将会决定是否能够进入大学或公部门,因此在马来文科取得优等变得非常重要。不论是学校或是补习班,在“节省时间”或者更有“效率”的前提下,用参考书和笔记取代了课本,而语文的学习被因此被窄化成以应付考试的技术训练。当上课只强调记熟各种答题的框架和配分公式;文法和词汇的累积也仿佛只是为取得更高的分数,那作为一套工具,当然很容易用完(考试结束)后遭弃如敝屣。或许这个情况在进入大学校园后会有所改变,但我没在本地念大学所以不清楚。
至于国语教科书里安排的的其他学习要素,想必在这种压缩之下,想必也就跟着被晾在一旁了。须知一个国家的语文课,不仅仅只是语法能力的训练,其实透过课文内容在培育公民。我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也买了最新的KSSM版国语课本来阅读。虽然排版真的很有加强空间,但是内容对我而言是相当有趣的。最新版的国语课本里头,谈到运动和均衡营养的重要性,蓝领和技职教育不应被视为此等,申请护照的流程,个人理财的必要性等等。我会说在课程内容的编排上是有用心而且有意义的。
评论
发表评论